观点丨董进智:记住乡愁与乡村振兴

时间:2022/1/12 15:18:26 作者:董进智 阅读:296

摘要:在一定意义上,记住乡愁就是要让乡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既融入现代文明、分享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又留住青山绿水、传承农耕文化、保持乡村特点。也就是要更好的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近日,应邀在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专访。借题发挥,有感而发。


乡愁原本是一种游子思乡的情绪,正如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同名经典诗篇描述的那样。后来衍生出很多内容,以至于人们很难对它作出准确的界定。今天我们讲乡愁,与乡村振兴有关。在一定意义上,记住乡愁就是要让乡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既融入现代文明、分享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又留住青山绿水、传承农耕文化、保持乡村特点。也就是要更好的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乡村振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一开始,“三农”工作的重心就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全面振兴乡村上来。全面振兴乡村,就是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是一篇大文章。我国有近七十万个行政村,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一定要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具体到发展村这样的地方,我认为,要念好“山水经”,打好“双色牌”,绘好“一张图”。


发展村地处山区,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而山和水是相连的。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我们吃山是砍树子、开小煤窑、办小水电。实践证明,这条路子带来了很多问题,不可持续,已经走不通了。那么,现在是不是不能“吃”山了?当然不是。现在还得靠山吃山,但是“吃”的理念和方式要转变,甚至要来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革命,也就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念好“山水经”,继续在山和水上做文章。“山水经”怎么念?我看是要打好“双色牌”,一个是绿色,另一个是特色。


“绿色”,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村多年来对国宝大熊猫和中国鸽子树的保护就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不只是要保护大熊猫和中国鸽子树,还要保护一虫一鸟、一树一草,也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所以,如果物种一个一个的绝灭了,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也将没法继续生存下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气候变暖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乡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比如在乡村建设中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当天蓝了、地绿了、水净了、空气清新了,又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现在发展村已经办起了几十家民宿,一家民宿一年的收入就是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要不了几年还会上百万元。这就是绿色经济,完全得益于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


“特色”,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农业都是与一定的土壤、气候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要弄清村情,突出地域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竹业就是发展村的一大特色,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的金山组就因卖竹子而成为当时响当当的专业组。现在我们发现,竹业还大有文章可做。竹笋可以卖鲜笋,可以做干笋,还能办竹笋宴。竹子,除了像过去一样砍(竹与树不同,每年都需要砍,砍得好才发得好)去卖,还可以做建筑装饰、做日常生产生活用具,还可以搞竹雕、竹编,做成手工艺品,既实用,又有审美价值。而且,通过直播带货,又可卖到全国各地。这样,就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带动家家户户发展,还要注重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这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念好“山水经”、打好“双色牌”,对发展村来说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绘好一张图”,这张图是“富春山居图”。在念“山水经”、打“双色牌”的时候,要同时搞好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继续搞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注重村容村貌的提升和环境的美化,而且可以来一场“屋顶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时,还要逐步把艺术融入到规划建设和生产生活中去。现在老百姓的墙上开始画画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但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要注重艺术设计,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来营造艺术氛围,让生活充满诗意。当我们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劳动过程、日常生活和乡村治理都艺术化了,我们的乡村便成了诗意乡村,远处一看,将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才是最有意味的乡愁。


2022年1月9日


编辑:孙茹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