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陈泽奎:乡愁 化不开的文化情结

时间:2022/2/11 20:05:17 作者:陈泽奎 来源:《乡村振兴》2020年第09期 阅读:146

摘要:乡愁,与我们祖先的其他伟大的创造一样,让我们充满了敬意,也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化不开的情结。

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被人加上了许多想象,幻化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不胜枚举,但最让我们世世代代难以忘怀的却是把对故乡的眷恋、思念、牵挂,用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乡愁。


乡愁,与我们祖先的其他伟大的创造一样,让我们充满了敬意,也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化不开的情结。


人为什么会思念故乡,会有乡愁?那从古到今割舍不下的乡愁,牵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在愁什么呢?


这或许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像风像雨又像雾,本身或许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乡愁似乎都明显地带有个性色彩,要明明白白地给它画个相,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名人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做些注脚。


思乡的愁绪藏在诗句和故事里


当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是因为海峡的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愁,有一天,人为的阻隔消失了,海峡不再是障碍,愁绪也许就会随之而去了。余先生的这首诗被誉为现代人说乡愁之最。


唐代大诗人崔颢笔下的乡愁,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文人气息。他的《黄鹤楼》被人认为表达的是千年不朽的乡愁,而这种愁也是千年化不开的愁,世上只要有游子存在,这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就会永远伴随着漂泊的人。


从历史上看,最悲壮的乡愁当属项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汉军的数十万人马并没有使项羽感到丝毫的恐惧,但一夜传来四面楚歌的乡音却让这位盖世英雄潸然泪下。项羽最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而在这个悲壮的故事里,最能打动人心的场景,是项羽与虞姫的话别,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让人唏嘘不已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中国,脍炙人口的经典的乡愁故事,莫过于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季鹰的思乡之情与其后发生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张季鹰在洛阳做官时,因为思念家乡的美食,故而辞官不做,也因此避免了一次人生的意外伤害,以“见机而动”传为佳话。


张季鹰的“见机”处,固然源于对家乡的莼菜和鱼脍的深刻记忆,由对乡味的回味演化成恋恋不舍,因思念家乡的味道而放弃从古至今人人唯恐求之不得的官位,这不仅需要情感,也还需要智慧和魄力。


现实生活当中普罗大众,他们的乡愁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家乡的味道凝结成了文化印迹


从现实生活中看,其实,乡愁尽管可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但是它却与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而普通大众或草根阶层在生活当中表达出来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乡愁要表达的本意。


乡愁可能就是对儿时玩伴的记忆,一餐奶奶或者母亲亲手做的家常饭,村头老树下爷爷辈含糊不清的不知道年代的故事,邻里在冬日里背风向阳的窑洞畔的家长里短,供奉在宗祠里祖宗牌位的悠长记忆……这一切,最终汇成了一种让人铭记、回味、思念、眷恋的因子,让我们身处异乡时的人心底有了最温暖的归宿。


前几年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能够打动人心的,从表面上看,是那些做功精细的文豆腐和河豚肉,是湖南人吃不够的臭豆腐、白辣椒,是安徽人忘不了的毛豆腐、臭鳜鱼,是让陕北人念念不忘的黄馍馍,四川人离不了的豆瓣酱,朝鲜族大嫂的辣白菜,东北人念念不忘的酸菜汆白肉。其实,真正让我们觉得梦牵魂萦的,却是凝聚在这些吃食制作过程中的亲情及邻里相助的乡情。


化不开的乡愁融化在血液里


当然,如果我们把乡愁只理解为如上所说的具相的东西,那我们的理解就有了狭獈的嫌疑。


研究表明,所谓乡愁,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因为环境不适引发的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环境不适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陌生环境背后的文化的不适应。


中国社会,不论东西南北,人情乡谊是其重要内容。事实上,人们的乡愁,远比那些具相更丰富,更值得关注。


那就是人对家乡的眷恋,远比味道更加丰富,那些供奉在祠堂里祖宗牌位和割不断的血缘亲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邻里相助与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都会让人时时记起家乡的味道,这味道自从有了家乡的概念之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舌尖进而影响人的生活。


化不开的乡愁,实际上就是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融化在血液里的故乡生活方式的记忆。中国人常说的入乡随俗,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一个人在他乡时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是接地气的表现,也是你进入他乡文化圈的“通行证”。


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和思念以及邻里之间互助互爱村亲乡谊,凝结成了我们对家乡生活方式的深刻记忆,渐次变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时间的流逝,凝结成了化不开的文化印迹。


编辑:孙茹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