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赵一夫:乡愁深处探寻振兴之美

时间:2022/3/16 17:53:15 作者:赵一夫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3月3日 阅读:183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中的乡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根”,是乡村振兴的“魂”,深深寄托在时代变迁的乡愁之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已连续拍摄了8季,记录了400多个传统村落、古镇古城的演进与发展。这其中,呈现的不仅仅是隐于乡间、没于时光的乡愁文化记忆,更是璀璨如珠、恒久弥新的乡村发展动力。


节目自开播以来,引起海内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平均收视率在全国同时段专题纪录片中位列第一。其原因不仅在于节目制作精良,通过朴实唯美的画面结合贴切深入的采访,将镌刻在中华传统文化记忆深处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在娓娓的农家叙事中自然地呈现出来,在传播中赋予了乡愁文化感人的温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节目紧扣时代脉搏,立意上不断创新,从记住乡愁、守望乡愁向发掘乡愁魅力、探寻乡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不断赋予乡愁以时代内涵,将乡愁由文化情怀的载体向精神动力的源泉推展,让每一位牵挂家乡、寄望未来的中华儿女在感受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的同时,更加真切体会到家国的繁荣与时代的进步,激发出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主题更加鲜明,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鲜活故事聚焦乡村振兴。每个乡村故事都从悠悠乡愁的根脉潜入,伴随时代的芬芳徐徐展开,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在传统走向现代的乡愁记忆中,探寻乡村振兴的魂之美、力之源。“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一句质朴讲话直抵乡愁文化本真。乡愁作为记忆传承的文化印记,融入乡间山水、稻田蛙声、缕缕炊烟、羊群归圈的日常中,这看似平凡的眷恋之情,在世代传递和缓缓积淀中蕴藏着向往美好生活的坚韧与动力。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以美为轴,展现乡村的蜕变与振兴,不仅带我们进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美景,更让我们体会到乡愁文化中传递的人文之美、产业之美、愿景之美,以及向美而生的精神动力、文化动力、创新动力。北京怀柔六渡河村这一集中,记录了一个600余年的移民村变迁历程。六渡河村人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移民的后代,骨子里传承了山西先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坚信“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渡不过的河”,凭着这股子韧劲,不畏艰难、辛勤耕耘,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将山沟沟里的小板栗种成了大产业。如今,六渡河村人的乡愁多了份“栗海飘香”的喜悦,少了份“槐树老鸹”的惆怅。浙江嘉兴联丰村、湖南常德詹家岗村都有几千年的水稻种植传统,世代村民的乡愁都与稻花相伴,层层稻浪、缕缕稻香从来都是村里最美的风景。村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老话“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善待土地、善待良田是这两个村庄百姓传世的信念,如今种出的优质稻米让村民口袋鼓了、笑容更美了。安徽黄山田里村的故事里,泉水鱼是一道最深的乡愁,不仅记载着老百姓救助伤病红军战士的“鱼水深情”,也记载了田里人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与珍惜,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深印记在新时代田里人的乡愁中。


乡愁是念兹在兹、代代相承的故土乡情,更是孜孜以求、开拓未来的精神动力,这是《记住乡愁》表达的新意。节目通过一个个村落的蜕变历程和发展故事,生动展现了时代变迁中乡愁文化的隽永魅力,润物无声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通过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助力。


编辑:孙茹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部